二、美洲
市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人開始拿起計算器斤斤計較其支出費用,對于LED照明產品價格高于傳統照明的現實,一向出手大方的美國有些猶豫和觀望,因此在各大市場和超市暫時還看不到LED照明應用產品上架和大規模的推廣,偶爾零星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些低電壓的手電筒和小夜燈類的產品。
技術:美國人在市場準入方面非常嚴格,除了能源之星標準以外,針對固態光源的UL標準草案也在制定和陸續出臺,同時還伴隨著其他準入標準也在陸續制定和協商中,雖然LED應用產品被歐美做芯片的公司忽悠得風生水起,大有立刻撲向全世界消費市場的勢頭,但由于UL等認證費用的高昂和繁瑣,LED固態照明市場在北美市場的真正啟動估計將在2012年以后。
企業:以美國CREE、lumileds、bridgELux等公司為首的一群LED芯片生產企業緊緊抓住LED芯片的核心技術不停的在全世界忽悠LED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取代傳統照明了,世界工廠-中國,趕快啟動應用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吧,我們美國市場需要你們的產品,他們一方面以高達70%以上的利潤率牽引中下游應用企業大量的采購他們的產品,另一方面又牽頭組織各種協會或聯盟制定出連他們自己都達不到的產品技術標準,把中國大陸的生產企業作為他們未成熟技術的試驗場。
另類剖析:美國人在LED領域的技術是二流的,但美國人的商業推廣手段絕對是世界一流,從CREE公司把中村修二從日本挖到美國就能看得出來,美國人猶如一只餓虎,在以后的LED產業中,他將不遺余力的利用手中的霸權以及市場的領導力牢牢的控制住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用于攫取所謂5000億美金市場的大部分蛋糕。
三、亞洲、日本、韓國和臺灣
市場:超高亮度的LED藍光技術是由日本人于八十年代搞出來的,所以日本社會對LED照明應用抱有全世界最高的熱情,所以日本市場對LED應用的支持力度非常大,隨著近些年政府強力推出積分換購LED產品的計劃,LED產品在日本市場的銷售增長率一直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而對于韓國和臺灣地區由于擁有較為成熟的半導體制造和研發技術,目前全世界70%的中高端LED芯片制造都是在這個區域完成的,就連日本日亞、西鐵城、歐司朗、美國bridgelux、semileds等幾乎大部分都是在臺灣代工生產的。
技術: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日本掌握著最高亮度LED的生產技術,以及封裝所用的高檔熒光粉技術,但由于日本人的技術封鎖,中國人拿到的永遠是人家的二三流的技術和產品,而且應用這些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時刻都要面臨著別人的專利侵權索賠的風險。而韓國政府則舉全國之力支持三星及LG等企業動輒買斷全球背光用LED芯片,人為制造LED芯片的斷貨或漲價風潮。
企業:介入到LED技術從上游到封裝再到應用的企業可以說日、韓、臺的大企業是最多的,僅日本以日本日亞、豐田合成、三菱化工為首的企業掌握了一流的芯片、熒光粉以及光學材料等技術,日本西鐵城、夏普、韓國三星、LG等占據了封裝產品的高端市場,而臺灣晶元、億光、奇力、光寶等數十家企業則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基地。
另類剖析:日韓臺有好的技術底子和政府強力推動的應用市場,在分食LED蛋糕時,他們會像一群豺一樣,緊緊跟隨美國的步伐切分產業利潤中中高端的一塊,把二三流的產品和技術扔到中國市場,中國想搶?估計難度巨大。
四、中國內地產業鏈
目前隨著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大,中國政府已經在2007年前后啟動了對LED產業的各種扶持政策和措施?,F在已經具備規?;蚣磳⒕邆湟幠5纳嫌沃械投诵酒a企業已經超過了三十家,而以中低端封裝產品為主體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其產能已經占據了全世界總產量的60%,而下游終端應用產品則更加龐大,估計僅深圳地區的LED大大小小的封裝和應用企業就高達近3000家。
隨著政府政策的進一步誤導,內地招商引資的浮夸風氣,加上大型國企、上市企業、風投以及有錢老板的推波助瀾,LED企業現在已呈現出風起云涌,前赴后繼的強大勢頭,各位行內人士只要稍稍留心就能注意到所謂建立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光電產業園在近兩年內至少有50處之多,更有甚者,連一些三四級的縣市都宣稱要建立全球最大的光電產業園區。
我們無法預知5年后,這些所謂“最大”的企業命運,擔憂的是這種一哄而上的結果將會是尸橫片地。慘烈的價格競爭,到頭來不但將形成巨大的人力、材料、資源、土地的浪費和一哄而散的結局,而最終從血泊里殺出的優勝者則會輕輕松松的被國際照明巨頭或國際資本所攫取,LED產業到頭來是否在為他人做嫁衣裳還未可知。
就拿中山古鎮舉例:雖然經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致使古鎮燈飾業倒閉風潮的洗禮,但由于國內堅挺的低端消費市場,目前中山古鎮依然是風風火火,營銷勢頭不減當年。隨著LED照明行業的風頭正勁,古鎮似乎又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當地政府雄心壯志的與國家半導體機構組織各種研討會和聯盟,希望借助半導體照明的東風打造出全球化的LED照明市場和企業集聚群。
殊不知,目前在古鎮企業流行的一句話叫“沒有最好(質量),只有最低(價格)”.由于國家遲遲未能出臺相關產品的統一標準以及嚴格的市場準入和監督制度,在貌似朝陽的LED行業還未起步時,就已經把這個產業搞得是烏煙瘴氣,產品粗制濫造,性能極不穩定,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了極壞的印象,令那些想真正把產品做好,堅持技術、品質的企業生存舉步維艱。
另類剖析:中國的LED企業目前就像在荒蕪的草地上爭食吃的一群小綿羊,總以為草地夠大,自己怎么干都能吃飽,但這種無序的競爭能持續多久呢?慘烈的相互搏殺后的結果就是中途夭折或是辛辛苦苦壯大后即被國際照明巨頭以代工或收購的名義逐步吞噬。
我們呼喚產業英雄,也向往著出現“奇跡”,可這些夢想一定要建立在踏踏實實的搞好產品品質和注重人才培養上,無論走到哪,沒有品牌意識的企業都是走不長遠的。